查看原文
其他

夏烈 | 网络文学“中华性”彰显文化自信

言之有范 言之有范 2021-07-18


2017年11月18日,由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十六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白马湖论坛正式开幕。在主论坛上,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夏烈先生以“网络文学的‘中华性’”为主题作出了精彩演讲。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涌现了无数经典作品,也创造出巨大的文化产业价值。杭州是网络文学大神云集之地,这里有《盗墓笔记》的作者南派三叔,有《斗破苍穹》的作者天蚕土豆,还有《甄嬛传》的作者流潋紫。浙江网络文学的繁荣,正是中国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缩影。新时期,中国网络文学的“中华性”已经确立。


 历程回顾

中国网络文学20年


1998年是中国网络文学元年,台湾网络写手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成为了网络文学走入公众视线的标志。之后,中国大陆也批量出现了网络文学作品,包括安妮宝贝《告别薇安》、今何在《悟空传》、萧鼎《诛仙》等等。这一时期网络文学具有草根化、自由化特征。


2008年至2013年,商业资本的介入促进了网络文学的产业化发展。起初,盛大文学网站开始实行付费阅读模式,这激励了作者的创作,极大地扩充了网络文学的内容供给。“唐家三少”就曾谈到,他在刚开始写作的五年时间里从未断更,每天保持近9000字的更新。付费模式为内容网站和写手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之后,网络文学不断与影视、网游等产业相互融合,出现了以桐华《步步惊心》、流潋紫《后宫·甄嬛传》、南派三叔《盗墓笔记》、唐家三少《斗罗大陆》为代表的一批网络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获得极大的商业成功,无一不体现出网络文学主流化、IP化的发展趋势。


2013年,中国网络文学进入新时期。如今,全国注册网络作家有1359万,有近4亿读者在阅读网络小说。2016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到了90亿元人民币,另有超过2000万人在网上不定期创作。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猫腻、烽火戏诸侯、愤怒的香蕉、海宴分别以《择天记》《雪中悍刀行》《赘婿》《琅琊榜》标志着这一时期精品自觉意识的到来。另外,已经有700部以上的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被翻译成英文版,网络文学“走出去”正方兴未艾。



 四力交互

网络文学成为“时代枢纽”


过去的20年当中,产生了四种影响网络文学的基本力量,即受众、产业与资本、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学知识精英。四种力量的相互协调作用,促使中国网络文学成为一个崭新的“时代枢纽”。它不是一个小的板块或者一个补充性结构,而是综合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文学的、社会学的、科技的、意识形态的、文化产业的枢纽工程。以前的文学关注过去和当下,而没有未来的参照系,在未来的文学和文化生态结构当中,网络文学就是枢纽,也就是我们要选择的未来文学的方向。


在文化产业领域,以网络文学为上游内容资源的IP改编模式,进一步塑造了网络文学的大众影响力。因此可以说,网络文学正逐渐成为一种跨媒界的产业枢纽。网络文学经过二十年沉淀,优质IP逐渐涌现,并成为电影、电视剧、话剧、游戏、动漫等创作的重要来源。粉丝经济、泛娱乐战略背后,是对如何使优质内容衍生出更多价值的思考。2016年,《簪中录》《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微微一笑很倾城》《翻译官》等110多部网络小说获得影视版权。《甄嬛传》之所以成为现象级大剧,正是因为它符合了泛娱乐时代的全版权开发的运作思路。《择天记》也是运用全版权开发战略的典型。我们亟需建立一整套成熟、完整的原创内容产业链,才能真正让网络文学IP完成良性循环,实现多元化运营。



 回归母体

网络文学的“中华性”已经确立


综合20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网络文学既是一种根植于当代改革实践和中国民间和传统文化的创作混生体,继承东、西方文学之传统,汲取中华文化之精华,也是越来越强烈地反映着全球化语境下中华主体性确立的敏感区。 


在全球化背景和“互联网+”的浪潮下,中华主体性已经成为当代共识。中国网络作家,经过20年发展和沉淀,意识到“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之后,应该深入思考,身处全球化语境之中,如何在作品中体现中国特色,传承中国基因,实现中国表达,成就中国美学,讲好中国故事。网络文学不仅具有文学性,更要凸显中华性。在这一点上,两岸网络文学家的诉求是一致的。也许仍然有半数以上的作品在快感模式中满足低水平重复的惯性,但已经不难看到,借由脱颖而出且广受欢迎的精品之作,网文世界正呈现出作者与读者共同成长、建设想象共同体、再造中华价值系统、确立国家民族认同的趋势


另外,网文读者以及影视、动漫改编的用户群体,开始不简单满足于早期普遍认定的娱乐(“爽文”)诉求表达,而选择在阅读、体验中寻找生活参照、精神动力、价值关怀和家国情怀。



 典型路径

实现网络文学中华性表达


第一,中华史重述。文化是历史的投影,重要历史人物更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通过重述中华历史,讲述历史人物故事,发现一种历史精神、历史愿望和历史向度。现在网络小说中的历史小说仍占据很大比重,如果我们把穿越历史小说也算成历史小说,架空历史小说也算成历史小说,将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蒋胜男《芈月传》、仇圣《男儿行》是这类作品的典范。第二,借助玄幻与仙侠题材。这类作品具有广泛的年轻受众,也不乏优秀的代表作家。比如第一届网络文学双年奖,第一届金奖得主猫腻创作的《择天记》、烽火戏诸侯创作《雪中悍刀行》,以及管平潮的《血歌行:学府风雷》。第三,塑造英雄形象。在塑造时代英雄,如果好莱坞在塑造美国的国家精神和英雄,中国的网络文学通过军事我们在塑造自己的时代英雄。代表作非常多,例如《战狼》,挽救了国产原创电影下降的趋势,他们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是军事的方法来表达。


另外,大量的古代神话、诗词歌赋、诸子百家、典章名物、闲情雅玩等中华审美元素借由网络小说这个载体被“另类唤醒”,和《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文化综艺节目一道,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认知,凝聚着海内外华人的文化意识。 



当一种大众文艺载体成为时代的强势,引发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后,势必带来“文脉与国脉相连,文运与国运相牵”的社会性、政治性、历史性赋格。固然,商业规律依然左右着平台运营、作品创作等诸多特点,但只要作者能够平衡其中的关系,并不断提升创造性转化的本领,剩下的关键就是如何通过大众的文学叙事机制完成合理合法的“中华性”网络文学经典。网络文学的“中华性”既是它自然而然形成的精神质地,也是当下以及未来需要阐释和研究的文化根性。这项工作将汇入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相接榫的世纪性使命之中。  


(本文根据嘉宾现场发言录音整理)


END


  责任编辑 | 祁吟墨

后台编辑 | 胡音音

校       对 | 何诗涵 陈春晖


推荐阅读

世界点赞“中国元素”,网络文学“走出去”如何更走心?

网络文学创作的“借鉴”必须有边界

网络文学转型后的中国形象呈现

“戴着镣铐舞蹈”,网络文学批评规范之路如何走?

“网文之王”唐家三少是如何打造网络文学帝国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